公布日:2023.08.11
申請日:2023.03.16
分類號:C02F11/121(2019.01)I;C02F11/14(2019.01)I;B01D33/03(2006.01)I;B01D33/54(2006.01)I;E02F3/88(2006.01)I;E02F3/92(2006.01)I;C02F103/00(2006.01)N;C02F101
/20(2006.01)N
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涉及重金屬污染修復領域,包括船體與修復筒,所述船體的頂部伸縮連接有污泥管,所述污泥管內設置有數組轉桿,所述污泥管內設置有過濾板,所述修復筒與污泥管之間設置有第二抽泥泵,所述修復筒內設置有固定板,且位于固定板的上設置有通孔,所述固定板的頂部設置有圍擋,所述修復筒內轉動連接有攪拌機構。本發(fā)明通過移動中的污泥帶動其轉桿進行旋轉,實現將河床底部沒有完全軟化的污泥進行破碎,通過浮板底部的第一觸點與第二觸點相接觸,第二抽泥泵停止工作,攪拌機構使其內部污泥與修復劑充分混合修復,同時此過程降低工作人工的工作負擔,且加快其整體的修復效率。
權利要求書
1.一種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包括船體(1)與修復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體(1)的頂部伸縮連接有污泥管(7),所述污泥管(7)內設置有數組轉桿(12),且轉桿(12)的一端呈弧形設置,所述污泥管(7)內位于轉桿(12)的頂部彈性滑動設置有過濾板(15),所述修復筒(2)與污泥管(7)之間設置有第二抽泥泵(10),所述修復筒(2)內的底部設置有固定板(21),且位于固定板(21)的上貫穿設置有數組通孔(20),所述固定板(21)的頂部設置有圍擋(16),所述圍擋(16)上滑動設置有浮板(18),所述浮板(18)的底部對稱設置有第一觸點(23),且位于固定板(21)的凹槽內設置有與其配合的第二觸點(24),所述修復筒(2)內位于圍擋(16)的內側轉動連接有攪拌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機構包括攪拌電機(6)、攪拌桿(19)與攪拌葉(17),所述攪拌電機(6)的輸出端貫穿進修復筒(2)內連接有攪拌桿(19),所述攪拌桿(19)的外壁設置有數組攪拌葉(17)。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體(1)的頂部對稱設置有電動葫蘆(3),且電動葫蘆(3)的一端貫穿船體(1)與其污泥管(7)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18)與第一觸點(23)之間連接有卡塊(22),且卡塊(22)與固定板(21)上的凹槽呈密封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體(1)的頂部設置有第一抽泥泵(8),且第一抽泥泵(8)的一端貫穿進修復筒(2)內,另一端連接有排泥管(9),所述排泥管(9)的一端位于其船體(1)的底部。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抽泥泵(10)與污泥管(7)之間設置有伸縮軟管(11)。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復筒(2)的頂部設置有藥劑進料口(5),且位于其外壁限位安裝有支撐套(4)。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18)的底部位于卡塊(22)的內側對稱設置有復位彈簧(25),且復位彈簧(25)的另一端與其固定板(21)相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復筒(2)的外壁設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與第一抽泥泵(8)、第二抽泥泵(10)和攪拌電機(6)之間呈電性連接。
發(fā)明內容
基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以解決上述機構在工作過程中容易導致修復管道內發(fā)生堵塞,整體過程影響其整體的修復效率,同時污泥在電動板上滾動時,短時間的接觸容易造成其修復效果并不理想的情況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重金屬污染河湖底泥修復裝置,包括船體與修復筒,所述船體的頂部伸縮連接有污泥管,所述污泥管內設置有數組轉桿,且轉桿的一端呈弧形設置,所述污泥管內位于轉桿的頂部彈性滑動設置有過濾板,所述修復筒與污泥管之間設置有第二抽泥泵,所述修復筒內的底部設置有固定板,且位于固定板的上貫穿設置有數組通孔,所述固定板的頂部設置有圍擋,所述圍擋上滑動設置有浮板,所述浮板的底部對稱設置有第一觸點,且位于固定板的凹槽內設置有與其配合的第二觸點,所述修復筒內位于圍擋的內側轉動連接有攪拌機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移動中的污泥帶動其轉桿進行旋轉,實現將河床底部沒有完全軟化的污泥進行破碎,轉桿反復轉動實現過濾板在污泥管內進行不停的抖動,防止雜質顆粒堵塞,污泥通過圍擋的頂部時向浮板上進行掉落,使得浮板底部的第一觸點與第二觸點相接觸,第二抽泥泵停止工作,攪拌機構使其內部污泥與修復劑充分混合修復,提高其整體的修復效果,同時此過程完全自動化進行,降低工作人工的工作負擔,且加快其整體的修復效率。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攪拌機構包括攪拌電機、攪拌桿與攪拌葉,所述攪拌電機的輸出端貫穿進修復筒內連接有攪拌桿,所述攪拌桿的外壁設置有數組攪拌葉。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啟動攪拌電機帶動其攪拌桿在修復筒內進行轉動,攪拌葉將修復劑與其污泥進行充分混合,提高其整體修復效果。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船體的頂部對稱設置有電動葫蘆,且電動葫蘆的一端貫穿船體與其污泥管相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電動葫蘆帶動其底部的污泥管進行上升或者下降,便于適用于不同深度的河床,提高其整體實用性。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浮板與第一觸點之間連接有卡塊,且卡塊與固定板上的凹槽呈密封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卡塊與其凹槽相配合密封,工作過程中防止污泥滲漏至浮板的底部,同時防止污泥對其第二觸點造成破壞。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船體的頂部設置有第一抽泥泵,且第一抽泥泵的一端貫穿進修復筒內,另一端連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位于其船體的底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啟動第一抽泥泵將修復筒內完成修復后的污泥通孔排泥管重新排回河床內。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抽泥泵與污泥管之間設置有伸縮軟管。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將其放置于河床底部時,污泥管可通過伸縮軟管根據河床的角度自動與其向貼覆,保證其污泥的抽取效率,加快后續(xù)的修復進度。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修復筒的頂部設置有藥劑進料口,且位于其外壁限位安裝有支撐套。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藥劑進料口便于向修復筒內直接添加修復劑,提高其整體的修復效率。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浮板的底部位于卡塊的內側對稱設置有復位彈簧,且復位彈簧的另一端與其固定板相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污泥排出修復筒,便于通過復位彈簧的作用,浮板進行重新復位,便于下次進行修復工作。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修復筒的外壁設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與第一抽泥泵、第二抽泥泵和攪拌電機之間呈電性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整個過程中由控制器進行有序控制,降低其工作人工的工作負擔。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通過在污泥管內設置有轉桿,且轉桿的一端呈弧形設置,通過第二抽泥泵進行抽取污泥時,移動中的污泥帶動其轉桿進行旋轉,實現將河床底部沒有完全軟化的污泥進行破碎,提高其后續(xù)的污泥修復效果,同時通過頂部的過濾板將污泥內雜質顆粒進行過濾,轉桿的一端在接觸過濾板時會將其頂起,隨后通過自身的彈性連接進行復位,轉桿反復轉動實現過濾板在污泥管內進行不停的抖動,保證其整體的過濾效果,且防止雜質顆粒堵塞其過濾板的濾孔;本發(fā)明通過在修復筒內設置有固定板,在第二抽泥泵將污泥抽入固定板內時,通過固定板上的通孔向上蔓延,隨后在蔓延至圍擋的頂部時向浮板上進行掉落,通過污泥的重力將浮板向下擠壓,使得浮板底部的第一觸點與固定板上第二觸點相接觸,此時控制器控制第二抽泥泵停止工作,啟動頂部的攪拌機構并向內添加修復劑,使其內部污泥與修復劑充分混合修復,提高其整體的修復效果,同時此過程完全自動化進行,降低工作人工的工作負擔,且加快其整體的修復效率;本發(fā)明通過在第二抽泥泵與污泥管之間設置有伸縮軟管,在將其放置于河床底部時,污泥管可通過伸縮軟管根據河床的角度自動與其向貼覆,保證其污泥的抽取效率,加快后續(xù)的修復進度。
(發(fā)明人:趙金濤;王艷云;肖麗燕;孫君;黃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