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8.01
申請日:2023.05.12
分類號:E02F3/88(2006.01)I;E02F5/28(2006.01)I;E02F3/92(2006.01)I
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污泥池的淤泥取泥方法及裝置。這種淤泥取泥裝置的底部設有水平的轉盤,所述轉盤的中心設有上下貫穿的通孔,污泥泵的吸污管自上向下插入并穿過所述通孔,所述轉盤的底面上設有多個撥泥板,多個所述撥泥板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同一圓周均勻分布,或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若干個半徑不同的圓周均勻分布。這種淤泥取泥方法采用上述取泥裝置,在污泥泵抽吸淤泥的過程中,通過所述轉盤的轉動,利用所述撥泥板對所述吸污管周圍一定范圍內的淤泥進行擾動,使其流動至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附近,擴大吸污范圍。本發(fā)明能夠實現區(qū)域內淤泥的連續(xù)取泥,有效提高取泥的工作效率。
權利要求書
1.污泥池的淤泥取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淤泥取泥裝置的底部設有水平的轉盤,所述轉盤的中心設有上下貫穿的通孔,污泥泵的吸污管自上向下插入并穿過所述通孔,所述轉盤的底面上設有多個撥泥板,多個所述撥泥板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同一圓周均勻分布,或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若干個半徑不同的圓周均勻分布,在所述污泥泵抽吸淤泥的過程中,通過所述轉盤的轉動,能夠對所述污泥泵的吸污管周圍一定范圍內的淤泥進行擾動,使其流動至吸污管的吸污口附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池的淤泥取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泥板的板面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傾斜30°-45°。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池的淤泥取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泥板自上向下、由外向內傾斜。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污泥池的淤泥取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凸出所述轉盤底面的高度不大于所述撥泥板的豎向高度。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池的淤泥取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泥板呈板狀,在所述轉盤上豎向設置。
6.污泥池的淤泥取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筒,所述浮筒為兩個平行的柱狀浮筒或一個環(huán)狀浮筒,兩個所述柱狀浮筒之間或所述環(huán)狀浮筒的環(huán)形空間內設有連接架;底板,水平固定設于所述連接架的底面上;轉盤,水平轉動連接在所述底板的底面上,設有轉動驅動馬達;污泥泵,固定設于所述連接架或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和所述轉盤的中心設有上下貫穿的通孔,所述污泥泵的吸污管自上向下插入并穿過所述通孔;撥泥板,數量為多個,設于所述轉盤的底面上,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同一圓周均勻分布,或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若干個半徑不同的圓周均勻分布。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池的淤泥取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泥板的板面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傾斜30°-45°。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污泥池的淤泥取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泥板自上向下、由外向內傾斜。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池的淤泥取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泥板呈板狀,在所述轉盤上豎向設置。
10.如權利要求6-9中任一項所述的污泥池的淤泥取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或所述底板上設有行進驅動機構。
發(fā)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了污泥池的淤泥取泥方法及裝置,能夠將污泥泵的吸污管周圍一定范圍內的淤泥進行擾動,使其流動至吸污管的吸污口附近,實現連續(xù)取泥,可有效提高取泥效率。
本發(fā)明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污泥池的淤泥取泥方法,所用淤泥取泥裝置的底部設有水平的轉盤,所述轉盤的中心設有上下貫穿的通孔,污泥泵的吸污管自上向下插入并穿過所述通孔,所述轉盤的底面上設有多個撥泥板,多個所述撥泥板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同一圓周均勻分布,或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若干個半徑不同的圓周均勻分布,在所述污泥泵抽吸淤泥的過程中,通過所述轉盤的轉動,能夠對所述污泥泵的吸污管周圍一定范圍內的淤泥進行擾動,使其流動至吸污管的吸污口附近。
優(yōu)選的,所述撥泥板的板面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傾斜30°-45°(指所述撥泥板的板面相對于所述撥泥板的豎向中線與所述轉盤的軸線所構成的豎向平面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傾斜30°-45°),例如30°、40°或45°。
進一步的,所述撥泥板自上向下、由外向內傾斜。
優(yōu)選的,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凸出所述轉盤底面的高度不大于所述撥泥板的豎向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與所述轉盤的底面之間的間距小于所述撥泥板的豎向高度。
優(yōu)選的,所述撥泥板呈板狀(平板狀),在所述轉盤上豎向設置。
污泥池的淤泥取泥裝置,可用做本發(fā)明公開的任一種取泥方法所用的淤泥取泥裝置,采用本發(fā)明公開的任一種取泥方法工作,包括:浮筒,所述浮筒為兩個平行的柱狀浮筒或一個環(huán)狀浮筒,兩個所述柱狀浮筒之間或所述環(huán)狀浮筒的環(huán)形空間內設有連接架;底板,水平固定設于所述連接架的底面上;轉盤,水平轉動連接在所述底板的底面上,設有轉動驅動馬達;污泥泵,固定設于所述連接架或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和所述轉盤的中心設有上下貫穿的通孔,所述污泥泵的吸污管自上向下插入并穿過所述通孔;撥泥板,數量為多個,設于所述轉盤的底面上,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同一圓周均勻分布,或沿以所述轉盤的中心為圓心的若干個半徑不同的圓周均勻分布。
優(yōu)選的,所述撥泥板的板面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傾斜30°-45°(指所述撥泥板的板面相對于所述撥泥板的豎向中線與所述轉盤的軸線所構成的豎向平面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傾斜30°-45°),例如30°、40°或45°。
進一步的,所述撥泥板自上向下、由外向內傾斜。
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位于所述轉盤的下方,與所述轉盤的底面之間留有間距。
優(yōu)選的,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凸出所述轉盤底面的高度不大于所述撥泥板的豎向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與所述轉盤的底面之間的間距小于所述撥泥板的豎向高度。
優(yōu)選的,所述撥泥板呈板狀(平板狀),在所述轉盤上豎向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撥泥板的底部為尖端。
優(yōu)選的,所述浮筒或所述底板上設有行進驅動機構。
所述行進驅動機構可以為行進螺旋槳或泥輪,所述行進螺旋槳或泥輪設有驅動馬達,或者所述行進驅動機構為噴氣式推進器。
優(yōu)選的,所述浮筒或所述底板上還設有轉向驅動機構。
所述轉向驅動機構可以為轉向螺旋槳或泥輪,所述轉向螺旋槳或泥輪設有驅動馬達,或者所述轉向驅動機構為噴氣式推進器。
可以依據現有技術為所述轉盤、所述污泥泵、所述行進驅動機構和所述轉向驅動機構設置遠程遙控裝置。
優(yōu)選的,所述污泥泵的出口連接輸泥管。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所述轉盤和所述撥泥板的設置,在所述污泥泵抽吸淤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轉動所述轉盤,利用所述撥泥板撥動(或稱攪動)淤泥,將所述吸污管周圍的淤泥源源不斷地撥動至所述轉盤的中心的下方,即撥動至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附近,再通過所述污泥泵抽吸走,從而實現區(qū)域內淤泥的連續(xù)取泥,可有效提高取泥的工作效率,避免由于淤泥的流動性差致使污泥泵僅能將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附近的淤泥抽吸走,而所述吸污管周圍的淤泥難以流動至吸污口附近,導致取泥濃度過稀的情況發(fā)生。
2、由于所述撥泥板的板面傾斜設置,當所述轉盤沿所述撥泥板的傾斜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轉動時,所述撥泥板的板面向其轉動方向前方的淤泥施加與板面垂直的推力,推力的方向介于所述撥泥板所處圓周的切線方向與所述撥泥板在所述轉盤上的徑向方向之間,有利于將所述吸污管周圍的淤泥順利且快速地撥動至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附近。由于所述撥泥板在所述轉盤上自上向下、由外向內傾斜設置,在所述撥泥板撥動淤泥時可以增大淤泥向內且向下流動(向所述轉盤的中心的下方流動)的趨勢,有助于淤泥順利且快速地流動至所述吸污管的吸污口附近。
3、由于所述行進驅動機構的設置,當取泥裝置完成污泥池內某一區(qū)域的取泥工作后,可以通過控制所述行進驅動機構工作(通常采用遙控的方式控制)使取泥裝置在污泥池內行進至下一區(qū)域開展取泥工作,無需人工通過纜繩拉拽取泥裝置在污泥池內行進,省時省力,安全性高,無清淤死角,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發(fā)明人:劉存輝;張關超;李占華;王茵;張樂一;張學慧;張志彬;賈君;劉霞;石瑞芳;翟翠媛;楊林;姜旭;王梓任;呂全舉)